一支队伍

作者:佘瑞龙
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

最先来的,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。他独自一人立在一堆破裂的水管边,像在和那堆“机器”悄悄的对话,这是一批陈旧的机器。他背跨一工具包,身着草绿色的工作服,胸前挂着胸卡,隐约可辨那是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的标志。

电源通了,机器仍旧默默不应。十一月的上海寒气逼人,屋檐上到处是冰霜,他站立良久,开始用手拉动着那堆东西,他的手满是龟裂,有的裂痕很深,裂间还渗着红红的血丝,然而寒风任在无情地撕裂着。

悄悄的,他又离开了……

又是一个寒冷的天,还是那堆机器边,似乎又多了几个人,都是十几岁的青年,都穿着同样的衣服,那衣服上都有同样的LOGO。走近才知,他们是双休日唯一留在校园,“建筑装饰毕节班” 温暖工程的小伙子们。他们和师傅一起从包里拿出工具,盘着身子在测量着,记录着,计算着……

一个早晨,霞光照在他们古铜色的脸上,似雕塑一般。也许这几个人的组合,我们该叫它“一支队伍”。

这支队伍坚持“不厌其小,务求其实”,成立于中央统战部在沪实施温暖工程那一年,平时大家都叫她“灯亮一盏,照亮一家”。

他们闪动着眼睛,摆弄着一个个零件,计算着一个个数字,查看着一堆堆图纸,拆下,又装上,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,默然用力,绝无多余的言语,只听到风在呼啸,油污沾满了他们的双手。

先前的那个汉子,也融在这支队伍里,要不是他偶尔的喊话,分派着任务,你根本分辨不出他,他看上去弱不禁风,可风愈狂,他身愈挺;太阳愈曝晒,他笑得愈灿烂,就像寒风中的杜鹃花……

就是他带领着这支队伍,一支纯粹的队伍,一支温暖工程队伍,创造着一个个校园第一,创造着一年年上海与毕节温情……

这支队伍为了能把贵州来沪青年留在上海,他们和上海黔宏建筑装饰公司进行校企一体化培养,实施现代学徒制,实行双导师课堂,优化教学计划、整合课本教材、精选师资配备……一点一滴,一招一式,都透露了上海与贵州绿叶对根的情谊。

这支队伍每天活跃在校园,把校当家。

清晨,这支队伍晨读声如洪钟;

傍晚,这支队伍篮球场驰骋如骏马;

每天相见,这支队伍笑容灿烂……

“踏入这片土地,适应这片土地,收获这片土地。”

这是这支队伍留给我们的最强音……

那一年是2013。

……

“希望吃一顿家乡贵州的圆子”、“希望和上海师生一起包一次水饺”、“希望给贵州的亲人打个免费电话”、“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专业指导”……

这是这支队伍的“微心愿”。

颗颗红心向党,我们的党员队伍送给了这支队伍“微服务”。

那一年是2014。

……

圆山区孩子的读书梦,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。

这支队伍,手拉手,心连心,又唱响爱心之歌。

也是一个很冷的天,他们又一次出现在校园、社区、企业,为贵州省毕节贫困学生筹建1个爱心书吧,1个留守儿童书屋,1个爱心助学基金,1个职校生创业基金,1个校校合作、1个同心温暖校企基地……

那一年是2015。

……

我敬佩他和他的这支队伍,他们身上有我父、我兄的影子。这是一个尊重劳动,人人挖掘自己劳动潜力的年代。

懒汉的形象在这支队伍中早已绝迹。

在最冷的一天,我试着邀请他们来办公室暖暖手,喝上一壶热茶,可这些对他们缺少诱惑。他们向我露出灿烂的笑容,仿佛已经得到馨沁的香茶。

寒风依旧,身影依旧,这支队伍每天都在挺进,每天都在坚守。他们被这些零件、水管、电线包围着,然而就是他们在这零件、水管、电线中间诠释着“温暖工程”、“劳动光荣,技能宝贵,创造伟大” 的真正所在。

毫不夸张的讲“他们就是这些运转‘机器’的润滑油”。

这支队伍,是什么时候悄悄的撤走?不清楚。

留下的是机器的运转声……